在开始今天的演讲前,我想邀请大家一起观摩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自我记事起就一直摆放在客厅柜子上层的最中间,我爷爷像对待宝物一样经常擦拭它,镜面永远光亮且一层不染。照片的抬头上写着:“毛主席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同志接见空军英雄部队全体指战员时合影”。落款时间是1964年7月23日。
这张泛黄的照片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排就坐,身后是“英雄营”全体官兵。官兵们个个英姿飒爽、满面春风。
照片第三排左手边第一位,就是我的爷爷,他的名字叫谢志富,那一年他21岁。
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要从1964年春天说起,那时,我的爷爷所在的部队名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独立第二营。
这是一支绝密部队,队员们身着便装,以“石油勘探队”的名号,辗转内蒙古、南昌等地,他们苦苦找寻的目标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U-2型飞机。
这种飞机,机翼长、机身短,升限高达2万米以上,台湾黑猫中队驾驶着肆无忌惮对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军事部署和有关重要设施进行高空侦察。
六月上旬,部队奉命南下,长途行军至福建省漳州市当晚,队伍最终开进两座小山中间的一块凹地,隐没在一片松树林里。
然而,松树林里没有石油。
进入秘密阵地,隐蔽待战,从寒冷的北国一下子来到了高温的福建,比起暑热、蚊虫、水土不服这些身体上的不适,更严峻的是不知何时将会突然而至的敌情。我爷爷是远方标图员,任务是收听远方情报雷达站发出的密码情报。将重点作战对象的活动标注在标图板上。
这一天终于来临!
提起当时的场景,我爷爷依然历历在目:“7月7日凌晨,我像往常一样戴上耳机开始收听,约七时许,从嘈杂的声波中收听到了第一批情报:“大型机架,高度2万米”,从台湾出海,沿台湾海岸线向东北方向飞行。8时许,又在菲律宾北角海面上发现了第二批目标, 正朝西北飞行。值班参谋根据两批目标的型号、高度和航向判断,是两架u-2飞机,正呈南北夹击之势向我方逼近!
约11时,警报拉响,全营进入一等战斗准备。约12时许,指挥员下达导弹“同步”的命令,四发装在发射架上的导弹,直指苍穹。当目标接近阵地,参谋长向指挥员报告“目标32.5,航路捷径6”,指挥员一声令下“开天线捕捉目标”!目标锁定,指挥员下达口令“发射”!只听三声巨响,三条巨龙射向天空。
1964年7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新华社7日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英雄部队,于今日中午在华东某地上空,再次击落美制蒋匪帮U 2型高空侦察机一架”。
这就是我爷爷所在的英雄二营击落敌机的故事。当年的"英雄营"先后击落敌机5架,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河。
如今,当年的英雄中,一些已经化为天上繁星。昔日英姿勃发的年轻战士已变成容颜苍老、步履蹒跚的老者,但内心深处,峥嵘岁月的记忆却从未褪色。我爷爷现在已是近80岁高龄,但提起当年的军旅生活,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语言依旧铿锵有力。
时节如流,英雄永存。翻开地图,烈士陵园千千万,青山处处埋忠骨;疫情当前,白衣战士逆行上,众心灼灼护国安;抬头仰望,我们的勇士正在万米高空之上,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征战太空。人民,是他们不灭的信念,流血牺牲,无法吓退他们前进的脚步,英雄,是他们永恒的姓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00年的耕耘不辍,薪火相传。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一名光荣的检察干警,就把红色基因植入初心,用忠诚和担当践行使命,有一份光、发一份热,誓要以青春之我建设伟大祖国。